網站首頁 談談美食 食材大全 投資創業 加盟開店 熱點 問答

你又知道多少呢?|端午來源

欄目: 飲食常識 / 釋出於: / 人氣:3.25W

粽葉飄香傳千里,端午佳節又來臨。作為我國主要傳統節日還被韓國搶了世界傳承文化,端午節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祕密呢,眾所周知端午午節有許多的風俗,比如吃粽子、賽龍舟、掛艾葉、喝雄黃酒,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說出端午的來演呢?那今天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?

端午來源,你又知道多少呢?

一、節日名稱

“端午”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《風土記》:“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也,與夏至同。”端,古漢語有開頭、初始的意思,稱“端五”也就如稱“初五”。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,元代陳元靚《歲時廣記》說:“京師市塵人,以五月七年級為端一,八年級為端二,數以至五謂之端五。”

古人紀年、紀月、紀日、紀時通用天干地支,根據干支歷,正月建寅,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,第五個月正是“午月”,午月午日謂之“重午”;而午日又為“陽辰”,所以端午也叫“端陽”。有的地方(北迴歸線一帶)還稱為“天中節”(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,太陽直射北迴歸線,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一天)。

據統計,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,達二十多個,如有端五節、端陽節、重五節、重午節、當五汛、天中節、夏節、五月節、菖蒲節、龍舟節、天醫節、浴蘭節、躲午節、屈原日、女兒節、午日節、地臘節、正陽節、詩人節、龍日節、粽子節、五黃節、解粽節、端禮節等。

二、端午來源

1、由來

端午節,歷史悠久,由上古時代江浙地區吳越部族舉行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  。龍是古代吳越地區部落的原始信仰,源自天象崇拜 。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《春秋命歷序》:“天地開闢,萬物渾渾,無知無識;陰陽所憑,天體始於北極之野…日月五緯一輪轉;天皇出焉…定天之象,法地之儀,作干支以定日月度。”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、法地之儀,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軌跡和位置,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“二十八宿”,在東方的“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”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,即為“蒼龍七宿”。

吳越百姓以龍作為部族保護神,自比是龍的子孫,他們不僅有“斷髮文身”以“像龍子”的習俗,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舉行盛大的圖騰祭  。選擇在端午舉行祭龍節儀與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時節天象有關。在傳統文化中,方位和時間以及卦象是聯絡在一起的,仲夏午月午日,龍星飛昇至正南中天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中所曰:“飛龍在天”;此時龍星既“得中”又“得正”,處於“中正”之位,為大吉大利之象。天象“飛龍在天”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,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、壓邪攘災、祈福納祥的禮俗,衍化成“端午節”。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古人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觀。

2、考證

原始先民在端午節,以划龍舟敬神而自娛,舞龍燈祭拜而自樂,因而古代又稱端午節為“龍日”。端午節標誌性食俗是吃粽子,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葉、竹殼、茭白葉等,稻米與竹主要產區在南方地區。每年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,舉行盛大的圖騰祭。拋竹筒食物,划龍舟祭龍,其中便有類似今日競渡的遊戲,這便是端午習俗的由來 [17] 。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,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,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。 

3、發展演變

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,過端午節,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。由於地域廣大,民族眾多,加上許多故事傳說,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,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。早在上古時代,南方吳越一帶就有在“飛龍在天”的仲夏端午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以酬謝龍祖恩德、壓邪攘災、祈福納祥的習俗;時至今日,扒龍舟依然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[5-6] 。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,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“毒日、惡日”而避之。其實這是由於北方夏季天氣燥熱,瘟疫易流行,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,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“避五毒”、“躲端午”等習俗。 

端午來源,你又知道多少呢? 第2張

據文獻記載,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明天干地支。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,天干承載天之道,地支承載地之道,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。古越人最早的歷法是干支歷,以午月的第一個午日天地純陽之氣極盛的重午日為龍圖騰祭祀日。端午的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,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,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[6] 。漢代時,由於南北統一,曆法變動,朝廷為了方便過節,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。於是端午節就演變成為現在的五月初五日。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,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,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,端午節習俗就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。就現文獻記載來看,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。

南北朝後端午節日被賦予了紀念屈原的人文內涵,從文獻記載來看,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,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《續齊諧記》,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。據考,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與屈原毫無關係。但千百年來,屈原已廣泛深入人心,人們“惜而哀之,世論其辭,以相傳焉”,在民俗文化領域,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,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。在歷史發展中,民俗“五月初五”被道教吸收作為臘祭日,為“三元五臘”之一。據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與《雲笈七箋》中說,五月初五名地臘,五帝攢會之日,此日五方大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,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,以定罪福,校定生人官爵。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,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。 

隋唐時期,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。但是從性質上講,原來有特定意義的節日風俗活動,到此大多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。唐玄宗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˙詩序》中記述:皇宮端午日盛況,召來儒雅臣僚,大張筵席,“廣殿肅而清氣生,列樹深而長風至”。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,在唐代全盛時期,人民生活相對穩定,在節日娛樂方面,一方面是上行下效,蔚成風氣,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援。因此,競渡之風尤為鼎盛。張說《嶽州觀競渡》詩中描寫當時競渡情景道:“畫作飛鳧艇,雙雙競拂流。低裝山色變,急棹水華浮。” 

宋代以後,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。漢魏時以朱索、桃印施於門戶,止惡氣驅瘟避邪,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。陳元靚《歲時廣記》引《歲時雜記》雲:“端午,都人畫天師像以賣。”還有合泥作張天師,以艾為頭,以蒜為拳,置於門戶上。蘇子由作《皇太妃合端午帖子》詩中就有“太醫爭獻天師艾,瑞霧長繞堯母門。”端午節俗也被遼、金兩國吸收。如《遼史˙禮志》就記載遼國重午朝儀,皇帝要系長壽彩縷才升坐。對南北臣僚也要各賜壽縷。此外金國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、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。《金史˙世宗本紀》就記載:大定三年(西元一二六四年)重午,金世宗“幸廣樂園射柳,勝者賜物有差,復御常武殿,賜宴擊鞠,自是歲以為常。”

明清時期,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,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。尤其南方龍舟競渡,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。據《武陵競渡略》記載,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。而是“四月八日揭篷打船,五日一日新船下水,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賭賽,十八日送標”。還有“五月十七、八打船,二十七、八送標者”。可見競渡規模歷時經月。對此事“或官府先禁後馳,民情先鼓後罷也。”龍船形制,中等長九丈五尺,長者有十一丈,短者也七丈五尺。划龍舟的橈手都是從漁家嚴格挑選募徵身強力壯的健兒。龍船分白龍、黃龍、青龍、紅龍。不僅船身,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,以及划船橈手們服裝乃至船槳都是一色。比賽時規定有賽龍場、比賽路線、並劃定起點和終點。在終點設有船標,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,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,讓各船爭奪。 

端午來源,你又知道多少呢? 第3張

無論端午來源有多少的奧祕還是多少的神話,他都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的文化,雖然被韓國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,但是我相信在每一箇中國人心裡,這永遠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,我希望現在的青年人重視起這些傳統的節日,讓中國的文化代代相傳。

Tags:端午